(资料图)

【环球网文化报道】5月10日,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天津市武清区揭晓。“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承办,至今已连续举办6年,旨在盘点过去一年中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标志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遗领域的重大事件,记录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此次10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分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医药(蒙医正骨疗法)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乌日根桑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玛纳斯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川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铁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秦淮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赵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萧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

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昶等20人被推选为2022“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发言致辞

现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在发言中指出,非遗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非遗传承的主体除了传承人,还有广大民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广大的社会群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讲述非遗传播与文化传承,他认为,非遗是活态的,每一个非遗都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方式中,因此非遗的传播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阵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连接虚拟与现实,为非遗传播提供新可能,打通新路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讲述非遗传播与文化传承

据介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武清区人民政府承办,是首次在北京以外地区举办,自启动以来得到广泛关注。经过活动组委会和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第一轮评议,首先确定了100名候选人名单;随后,经过专家委员会第二轮投票、评议,从100名候选人中确定了30名提名候选人;最终,经过专家委员会第三轮投票,同时综合网友评议,从30名提名候选人中确定了10名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活动期间的非遗展演呈现马氏花丝镶嵌等非遗项目

在揭晓10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同时,活动还举办了以“讲好非遗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利用”为主题的两场平行论坛。此外,活动期间的非遗展演还呈现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统插花、东马房豆腐丝制作技艺、马氏花丝镶嵌等非遗项目。

推荐内容